床頭燈亮著──寫藝文 / 2005.01.19

啥?「觀前感」?!

一般常見的都是「觀後感」,因為原則上任何影片或演出都是在看完後才會有感想,怎會突然出現個什麼「觀前感」?主要是因為上期介紹過「表演工作坊」 2005 年年度大戲「如夢之夢」之後,連著這兩周又陸陸續續接觸到一些相關書籍和文章,其中,簡介中講述到本劇以「西藏生死書」第 269 頁醫生的故事為開端,再加上最近台灣年僅六歲卻無人不知──受虐女童邱小妹的人球事件,突然讓我對「醫生」這個角色有很多的感觸,於是,決定寫一個觀前感,撰寫觀前感最過癮的是可以憑空想像、天馬行空地寫,當然,若有機會的話,希望會再有一個屬於這部如夢大作的「觀後感」囉。

更多關於「如夢之夢」

賴聲川所導的「如夢之夢」已經在 2001 年 5 月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公演過了,所謂環型劇場,當時的狀況是讓觀眾坐在中央,舞台架設在觀眾區的四周,讓觀賞者藉由觀眾椅的旋轉及升降等輔助方式欣賞四周舞台上的演出,有人形容這是一種把電影中「蒙太奇」的技法運用在舞台劇上的表現手法,這次在國家劇院演出時,也會破天荒的在觀眾區走道上搭起舞台,坐在台下的觀眾,將有空前的感受。

本劇以「西藏生死書」第 269 頁為故事的開端,一名剛從醫學院畢業的醫生,在他剛進一家大醫院時,就面臨到四個病床的病人在同一天過世的狀況,當時他才驚覺,醫學院裡多年而專業的醫學訓練課程中,並沒有告訴他如何面對即將死去的病人,我想我能想像他當時的惶恐,畢竟,身為一個醫生,面對臨死的病人時,卻只能和無助的家屬一般,這是醫生該有的反應嗎?或者身為醫生,應該擁有比死者和家屬更多元的生死價值觀,以此幫助即將死去的人精神上有所昇華、間接讓死者的家屬多認識一點「死亡」這個人生必經之路。

如果醫生可以是我們的生死老師

大學時候唸的是天主教學校,「人生哲學」是每個科系的必修課,然而,當時每個上這門課的班級映入我們眼底的景象幾乎是──台上的老神父操著相當模糊的中文、拿著一本輔大出版社出的《人生哲學》課本在授課,而台下呢?學生三三兩兩、東倒西歪,反觀這名不知所措的醫生,若是他能在「人生」這個課題上幫助病患,他是不是心理就會好過很多呢?

不只是醫生這個角色,整個醫界的醫護從業人員對生命價值的看重,除了可以幫助其個人精神層面的提升,更可以幫助所有病患和家屬,如同暢銷作家侯文詠曾在他書中描寫他當醫生時,為了讓調皮的小朋友配合看診,如何連哄帶騙的過程,醫生,可以作的事情,其實遠比他們自己想像的要多,若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那麼,一個病人在鬼門關前和死神搏鬥時,求生意志的重要精神領導者除了親近的家屬,便是──醫生。

「專業倫理」夠不夠專業

除了生死的議題之外,我們常把「醫德」掛在嘴邊,尤其在受虐女童邱小妹從仁愛轉診到台中童綜合醫院的事件中,更有許多媒體拿「醫德」大作文章,這又讓我聯想到大學時另一門叫做「專業倫理」的必修課,但是,到網路上查了一下之後發現,很多醫學系上雖然都有這樣的一門課,但顯然,這門課躲在許多其他專業科目底下,似乎變得無足輕重,甚至極有可能被學生稱之為營養學分,但事實上,對醫生而言,倫理的觀念除了是個人修養外,更因攸關生死而突顯其重要性,我倒認為,應該讓醫生在了解自己職業的重要性之後,再接觸關於「專業倫理」的部分,或許會有更顯著的效果。

「西藏生死書」裡那個醫生是一個剛出道的醫生,你或許可以說他還不懂怎麼面對,但以後經驗多了是會慢慢找到自己的方法,抑或只是學會怎麼去視若無睹了呢?當然,我們必須承認的是,這次邱小妹事件的問題並不是只有醫德這個單一問題,整個醫療體系的漏洞也是不容忽視的,緊急醫療系統的維護、健保給付的合理與否、醫護教育體系的現狀與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 都是大家除了關心邱小妹的病情之餘,需要深思的問題。

延伸閱讀:2007.05.30 尋找未來在等待的醫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嚕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